医院新型节能取暖暖气设备通常不是单一的一种设备,而是多种先进技术和系统的组合应用,旨在高效利用能源、降低运行成本、保障稳定供暖的同时满足医院复杂的环境要求(如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、洁净度要求等)。
以下是一些目前医院节能供暖系统中最常见和核心的技术/设备类型:
-
高效热泵技术 (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热泵):
-
空气源热泵: 技术成熟,安装相对灵活,适用于大部分地区。新型超低温空气源热泵(采用喷气增焓等技术)在寒冷地区也能高效运行,COP(能效比)高,是替代或补充传统燃煤/燃气锅炉的主力军。
-
地源热泵(土壤源/地下水源): 利用地下土壤或水体的恒温特性,冬季取热供暖。能效比极高(COP可达4-6),运行最稳定、最节能,尤其适合新建且有足够场地的医院。虽然初期投资较高,但长期节能收益显著。
-
水源热泵(地表水/污水源): 如果医院附近有河流、湖泊或稳定的污水源(温度相对稳定),可利用其热量,节能效果也很好。
-
热泵的优势: 一份电能驱动,可搬运多份环境中的免费热能(空气、土壤、水),能效远超直接电加热或传统锅炉。
-
-
余热/废热回收技术:
-
锅炉烟气余热回收: 在燃气/燃油锅炉尾部加装冷凝换热器,回收高温烟气中的显热和水蒸气凝结的潜热,将锅炉效率从80-90%提升到100%甚至更高(按低位热值计算)。这是对现有锅炉系统最有效的节能改造之一。
-
蒸汽冷凝水回收: 医院消毒、洗衣、厨房等大量使用蒸汽,回收高温冷凝水(含有大量热能)直接用于供暖系统补水或预热冷水,显著节能节水。
-
医疗设备/数据中心废热回收: MRI、CT等大型设备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会产生大量废热,通过热回收系统(如热管、热泵)将这些低品位废热提升温度后用于供暖或生活热水预热。
-
排风热回收: 医院有大量排风(手术室、病房、实验室等),安装全热交换器或热管式热回收装置,回收排风中的热量(显热和潜热)用于预热新风,降低供暖负荷。
-
-
高效冷凝式燃气锅炉:
-
即使在使用燃气锅炉的场景下,新型冷凝式燃气锅炉也是节能首选。它通过冷凝烟气中的水蒸气回收大量潜热,热效率通常超过100%(按低位热值计算),比传统锅炉节能10-25%。常作为热泵系统的补充或备用热源。
-
-
区域能源站与多能互补系统:
-
大型医院或医疗园区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区域能源站,整合多种能源:
-
燃气冷热电三联供: 以天然气为燃料,发电的同时回收余热用于供暖和制冷,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,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可达70-90%。
-
可再生能源集成: 结合太阳能光热(预热热水)、光伏(提供部分电力驱动热泵)、生物质能等。
-
大型集中热泵站: 集中设置大型地源或水源热泵,为整个院区供暖制冷。
-
-
-
低温辐射供暖系统:
-
地板辐射供暖/天花板辐射供暖: 这种末端散热方式舒适度高(脚暖头凉),水温要求低(通常35-45°C即可),非常适合与高效热泵(尤其是地源热泵)匹配运行,因为热泵在低温供水时效率更高。相比传统散热器(需要60-80°C热水),可显著降低热源能耗。
-
-
智能控制系统与能源管理平台:
-
分时分区分温控制: 根据不同区域(病房、手术室、办公区、大厅)的使用时间和温度需求,进行精细化调控,避免无人区域过度供暖。
-
气候补偿: 根据室外温度自动调节供水温度,实现按需供热。
-
热源群控优化: 在多热源(如多台热泵、锅炉)系统中,根据负荷和能效最优原则自动选择开启哪些设备及运行负荷。
-
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: 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能耗和系统运行状态,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节能潜力,优化运行策略,实现预测性维护。
-
总结来说:
-
核心热源: 高效热泵(空气源、地源、水源) 是当前医院新型节能供暖系统的绝对主力,辅以冷凝式燃气锅炉作为调峰或备用。
-
增效关键: 余热/废热回收技术(烟气、冷凝水、设备废热、排风)能显著挖掘节能潜力。
-
系统整合: 区域能源站理念和多能互补(三联供、可再生能源)是大型医院实现深度节能和低碳化的方向。
-
理想末端: 低温辐射供暖系统与高效热泵是绝配。
-
运行保障: 智能控制系统与能源管理平台是实现上述设备高效、精细化运行的大脑。
因此,当你问“用的是哪种”时,答案通常是:一套以高效热泵为核心,深度融合余热回收、智能控制,并可能结合区域能源和多能互补理念的综合性节能供暖系统。 具体采用哪些技术的组合,取决于医院的地理位置、气候条件、既有设施、可用场地、能源价格和投资预算等因素。没有一刀切的最优方案,需要专业的设计团队进行定制化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