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农村暖气散热走下坡路”是从哪几年开始的,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实际的问题。
这个现象并不是在某一年突然发生的,而是一个从大约2017年前后开始,并在2018-2020年期间变得尤为明显的渐进过程。
其核心原因并非暖气片或设备本身“开了水”,而是源于一项重大的国家政策变革——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煤改气”、“煤改电” 工程。
以下是详细的解释:
为什么感觉“走下坡路”?
-
热源的根本改变(核心原因):
-
以前(烧煤时代):农村普遍使用自家的小型燃煤锅炉,烧的是散煤或型煤。这种锅炉的特点是燃烧温度高,出水温度可以烧到很高(七八十度甚至更高),通过暖气片散热,室温提升非常快,感觉“烫手”、“劲儿大”。
-
现在(清洁能源时代):政策推行后,大量农户改用天然气壁挂炉或空气源热泵。这些新型热源出于节能、环保和设备寿命的考虑,设计运行温度通常较低。
-
燃气壁挂炉:在暖气模式下,高效的冷凝炉最佳工作水温一般在50-60℃左右。
-
空气源热泵:在气温较低时,出水温度普遍在40-55℃之间,温度再高能效会大幅下降。
-
-
结论:新的热源提供的“热水”本身温度就比过去烧煤时低了一大截,因此流过同样的老式暖气片,散发的热量自然就少了,升温慢,感觉“不暖和”。
-
-
系统不匹配的问题:
-
很多农户在“煤改”过程中,只更换了热源(如装了壁挂炉),但并没有更换末端的老式暖气片。
-
传统的铸铁暖气片设计初衷就是应对高温热水,需要高温才能达到额定散热效率。当较低温度的水流过时,其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,远不如专门为低温热源设计的风机盘管或地暖管道。
-
-
气源与电力保障问题:
-
在政策推行初期,部分地区天然气管道压力不足(特别是用气高峰时)、电价补贴不到位等因素,也导致设备无法满负荷运行,加剧了“不热”的感受。
-
总结时间线:
-
启动期(约2017年):政策大规模铺开,大量农户首次使用新设备,不适应感最强,问题开始集中爆发。
-
集中爆发期(2018-2020年):随着改造范围扩大,上述系统不匹配、能源保障、设备调试、用户使用习惯等问题全面显现,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话题,“暖气不热”的抱怨声量达到顶峰。
-
调整与适应期(2021年至今):政府部门注意到了这些问题,开始进行“回头看”整改,包括保障能源供应、优化设备选型、推广更适合低温热源的末端方式(如地暖)、加强用户培训等。情况逐步改善,但最初的印象已经形成。
所以,您感觉的“走下坡路”,准确来说是从2017年左右开始,因为清洁取暖改造,热源水温降低了,但末端散热系统没有及时升级换代所导致的普遍现象。